在水中接近天堂

    
经许可转载自:北京青年报2003年5月28日 B3版 城市部落
☆ 任何见解欢迎到 潜水论坛 发布或与webmaster联系 ☆

采访 & 纪录:默非  图片提供:陈漪  编辑:马雄鹰

■名词解释:潜水族

  他们是冒险主义和唯美主义的结合体,他们永远能够直接面对那些别人不可能接近的景象,他们对海洋的熟悉要超过对陆地的熟悉,他们是一群被自然感召并为之感动的人,他们是会对水中的丑陋的鱼傻笑的人。

在水中接近天堂

  “生命源于水。能潜水的地方对我们来说,都与天堂沾点边。”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里说巴黎有一群坐办公室的年轻人,周末画画,自称“素人画家”。我们这群在北京坐办公室的人———当然不止北京,周末和假期出门潜水,或者干些跟潜水有关无关的事儿来娱乐自己,应该也可以简称为“素人潜水员”。

  2003年4月21日至5月11日,在大多数北京人困坐愁城时,小平和莎拉带着他们的潜水设备和摄影器材———OlympusC-40Zoom数码相机+PT-012防水外壳,去到了一个离天堂很近的地方———印度尼西亚帕拉威岛-PulauWeh,Indonesia。从普吉出发,经马来西亚槟城(Penang, Malaysia),转乘七个多小时的船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Sumatra,Indonesia)的棉兰(Medan),再从棉兰飞往北面亚济市(Banda Aceh),再乘车和船到达帕拉威(PulauWeh)。普通的旅行哪有这么舟车劳顿,不过小平和莎拉他们不是去旅行,是去潜水。能潜水的地方,对于他们来说总跟天堂沾点边,而帕拉威这小岛也确实很偏远,所以外地游客真的很少,潜水时,感觉离天堂更近……

  这是北京潜水人俱乐部会员的一次活动,规模不是很大,主要原因是这段时间SARS闹得很凶,别说办签证出国潜水了,就是在国内,跑到北京边上的王家园水库进行一次常规训练过一回瘾,都不成了。但是SARS之前,这样的活动“潜水人”每年都有那么几次。还有若干次国内的活动。海南是大家常去的,大连、青岛、烟台也经常光顾,自然,更多的时候是在北京周边的某个水库进行常规训练。因为大家不是总有大段的时间出门,而潜水训练,是不能停的———像SARS时期连游泳馆都不开了时,大家也照常活动,只是实际操作换成了纸上谈兵。

  对了,这里所说的“潜水”,不是游客在海南三亚经过半小时的讲解训练就可以跟着教练下海的“体验潜水”,他们都是持有CUA-CMAS潜水证书的潜水员———不,他们另有职业,持有潜水证,也并不是像三毛的大胡子荷西那样要靠这个来挣钱吃饭,而是花钱来找娱乐。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里讲巴黎有一群坐办公室的年轻人周末画画,自称“素人画家”,那么,他们可以称做“素人潜水员”。

丑陋而可爱的动物

  我和晓龙约好周六下午在亚运村某咖啡馆见面时,并不知道他约了多少会员。晓龙自己也不知道。“我把消息发出去了,有时间的都会过来。”他说。结果从下午1点30分开始,到4点,前后来了十几位会员。“等会儿还有人要来。好长时间没出去潜水了,大家都憋得够戗,所以有机会纸上谈兵也是好的。再说我们在一起也不一定都是玩潜水……”晓龙这边说着,那边尚杰、陈漪、汤涛就开始交换最新的大堡礁潜水照片的信息了。

  潜水人的网站上,除了俱乐部活动的照片,最吸引人的是俱乐部会员潜水时在海底拍摄的照片。“潜水的乐趣就在于你看到了别人在陆地上看不到的东西。不但你自己看到了,你的伙伴也看到了。乐趣被分享时,并没有减少,而是加倍了。”

  “潜水有危险吗?水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各种各样的可能发生。我看过一集DISCOVERY,讲的就是海里的鱼类攻击潜水人的。还有海里的鳗鱼、海蛇,要知道女人天生和蛇是有仇的。”和大多数俱乐部不同,“潜水人”这里性别的差别基本不存在,会员男女比例十分均衡。“谁会怕?在海里我们是庞然大物,是它们怕我们!只要你不去攻击它,没有什么鱼会主动伤害你,包括鲨鱼。”一群娇滴滴的女子笑呵呵地说,“我们不怕。”而一旁的丁刚则有些坏笑:“像海鳗、海蛇这些动物,张开嘴巴这么大,真的很可怕。不过你不把它逼得无处可退,它就不会攻击你。”他边说边把两只手掌合在一起,做开合的动作吓唬人。

  事实上,很多海洋生物都是有毒的。水母、海胆这些东西有毒大家都知道,水母的毒性甚至可以置人于死地。就像小丑鱼这样漂亮而且小的鱼,也有毒性,且会攻击人。“潜水的时候被水母触须蜇一下,有时候是难免的。不过大多数水母,尤其是白色透明的水母,毒性不大,而且蜇得也不严重。事实上就是珊瑚,在产卵时也会放很多触须在水里,会蜇人的,不过通常都不打紧。”谭晓龙这个三星的潜水教练给我讲课,“在考潜水证书时,我们都必须学一些关于海洋生物的课程。而且喜欢潜水的人,也自然会留意这些东西。动物无论是陆地上的还是海洋里的,都有一个特性,就是不会主动去攻击人,除非你碰到它,把它逼得没地儿退了。而我们在潜水训练时,就得学会怎样不去打扰这些动物,包括植物。”

  “潜水是为了看那些平常你看不到的景象和生物,而不是去打扰它们。”几乎所有的潜水人都同意这个观点。“不过潜水不只是去海南岛或者大堡礁看珊瑚。基本上赤道线附近的海域,水的能见度特别高,水里的生物也特别丰富。但像青岛、大连、烟台这样的北方海域,虽然潜水要受到气候风浪等很多限制,但看到的东西也很不同,比如巨大的海藻,那感觉就像进了原始森林。”

在水下,一个人孤独两个人有趣

  “即便是持证的潜水员,潜水前也需要同伴相互检查装备,以确保安全。潜水伙伴之间彼此负责生命。”“潜水人”第一个会员尚杰说,“潜水的时候,如果是一个人在水下,哪怕只是个游泳池,你也会感到害怕。但如果身边有一个伙伴,就什么都不怕了。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心理问题。水并不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有一个同类做伴,而这个同类又是可以为彼此生命负责的人,你就不会害怕。不但不会害怕,还会彼此分享潜水的乐趣,使那乐趣加倍。”

  或许就是因为潜水原本是一项集体活动———某些特殊的商业潜水除外,所以俱乐部开始以来,如今已经发展了200多个会员。一些是在这里找到学习潜水的途径的;也有一些是在别处学习过潜水,已经拿证了,再转到这里来玩的。丁刚就是这样一个“弃暗投明”的人。“我是在另外一个俱乐部学潜水的,但那里商业气氛太浓,不像‘潜水人’是个完全AA制的地方,大家兴味相投,所以就转到这边来了。”

  或许正是因为潜水伙伴之间有这种“彼此为生命负责”的关系,所以潜水人更加需要彼此信任,而一个不带有任何商业色彩的地方,一群完全出于热爱潜水而聚合在一起的一群人,才更加值得信任。“我们出去玩,完全是AA制,俱乐部只负责组织或者发起活动,不含有任何商业利益。”“潜水人”理事长谭晓龙说,“俱乐部的成员各行各业的都有,像医生、律师、旅行社的导游……很能为活动提供便利。”他指着对面的女生汤涛说:“她是国旅的,我们出门活动,她是领队,交通食宿什么都管。”

潜水旅行,最过瘾的方式

  很少有这样的情况。作为一个采访者,我被被采访者蛊惑了,采访尚未结束,原本对潜水有着种种顾虑害怕的我也开始萌生潜水的念头。这时“潜水人”分成两派,一派劝我马上加入,趁着大家还来不及组织活动赶快学习考证,另一派则劝我先跟着大家出去玩两回再做决定。“跟着我们出去旅行的人,不一定都是会潜水的。但每次出去,我发现不会潜水的,比我们这些会潜水的玩得还开心。”不过组织一次潜水旅行,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潜水是为了玩,但不是玩命;同样潜水只是爱好,大家都各有工作,可都耽误不得。不能玩物丧志不是?!但潜水旅行,除了在北京周边的水库进行训练,去海南岛、青岛、大连这样的国内城市,行程简单且容易保障,但出国潜水,尤其是去那些普通游客很少去到的地方潜水,行程就不那么好控制了。比如说俱乐部去年国庆期间计划的去马来西亚诗巴丹的六天七晚的潜水旅行,来回共六趟飞机,结果最后出发前有一趟回程的飞机保障不了,计划只好告吹。

  麻烦归麻烦,花费自然也稍微多些,但这样的旅行的最大好处就在于———你可以去到那些别人很少去到的地方;体验舟车劳顿的辛苦的同时,还可以更深切地体味异域的风土民情;最后当你到达那一片潜水海域时,尽管你不潜水,或者只是在教练带领下到安全区域“体验潜水”,但那通常人烟稠密的旅游城市的水域所见不到的阳光、沙滩,就足够你兴奋的了。像在泰国的斯米兰群岛潜水,海水的能见度高达50多米,在船上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海底,而在水里,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船。因此最后我决定———或许我不去学潜水,但我一定要跟着潜水人一起去旅行!

--------------------------------------------------------------
■潜水族特征:
  1. 他们对水族箱里的鱼比任何其他人更了解。
  2. 他们会对类似于潜水装的连体服装有很亲切的感觉。
  3. “大气压力”这类字眼儿对他们来讲十分敏感,
  4. 他们对“米”这个单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关链接:
与默非一起聊聊我们潜水的故事

与默非一起聊聊我们潜水的故事

☆ 任何见解欢迎到 潜水论坛 发布或与webmaster联系 ☆

返回"2003年活动"